epjuan 发表于 2015-3-9 16:30:25

本土的创意公司“点石”何以“成金”

http://s.epweike.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503/09/163042sc5bhcly4hc5bmcv.jpg
图片说明:邓博弘

http://s.epweike.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503/09/163042ypqluckoko9opq6y.jpg
图片说明:深圳点石数码公司内部

  2月12日,点石数码(以下简称“点石”)的员工春节前最后一次上班。下班前,一封从CICLOPE(柏林“独眼巨人”国际广告创意节)组委会发来的邮件悄然而至。

  邮件告知,点石为天安数码城制作的形象片《T4·logo篇》获得2014CICLOPE国际广告创意节“最佳视觉效果奖(The Best VFX)”,《T4·崛起篇》获得“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奖”,点石的另外3部动画类作品也摘得“最佳三维动画提名奖”.5部作品悉数获奖,点石横扫了柏林CICLOPE广告节。

  对于点石来说,获奖已经是家常便饭。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公司,已在影视广告、数字视效、动画短片等领域的国际一线赛事中获得65个奖项。中国在广告、三维动画、数字视效领域获得的85%以上国际奖项都由其揽得。

  虽然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业内顶尖,这家位于深圳罗湖丽晶大厦的视效创意公司在业界却是个“异类”-完美主义,有时做不赚钱的生意;不盲目扩张,接单谨慎,只有40名员工;从不参加任何招投标,与客户打交道“四不做”.种种“任性”背后,却是一家企业对专业、对价值观的清醒坚守。

  点石是深圳众多创意企业的缩影,独特的移民文化、发达的市场经济、良好的顶层设计成就了无数创意企业,也成就了这座创意之城。

  点石数码是目前全球顶尖的视效创意公司,2003年成立至今,出品广告短片近百部,以独到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术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就了诸多为同业竞相模仿的经典案例,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视效创意公司。自2007年以来,已在影视广告、数字视效、动画短片等领域的国际一线赛事中获得65个奖项。中国在广告、三维动画、数字视效领域获得的85%以上国际奖项都由其揽得。

  经验1

  以项目诉求为导向的持续创新

  采访中,邓博弘一直说自己是个“外行”-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学习和训练。但就是这样一个“外行”,却带领团队走到了国际顶尖水平。

  虽然现在拿奖拿到手软,但最初“怯怯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参赛”.点石创始人邓博弘回忆,公司刚成立时名不见经传,新聘的剪辑师在入职那天看到他们的办公室“家徒四壁”,直接没有入职。邓博弘就从书店买了本教Premirer的书自学,成了公司的第一个剪辑师。

  “刚开始单子很小,几万块。”邓博弘回忆,点石第一年的三个大单来自深圳中心区的荣超、中信红树湾、诺德中心。作为一家初创公司,靠什么在激烈的招投标中胜出?邓博弘认为:“靠的是创意和诚意。对于接到的单子,都会尽力做到最好。”让他很自豪的是,当年点石为诺德中心制作的片子被几所大学当成了教学案例。

  “优秀的广告都是商业性极强的东西,客户满意,引起市场持续共鸣、关注。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自然会想尽各种办法。”在邓博弘看来,点石的创新一直是以项目诉求为导向,敢想、敢尝试。在一个个项目中,点石的专业水平一直突破、提升,慢慢靠近顶尖。

  2004年6月,点石接了中铁的一个楼盘项目。在这个项目中,点石首次使用了建筑生长动画。画面中,钢筋、水泥、楼板、铸管等建筑构件从四面八方飞来,自行搭建,瞬间长出一座建筑。邓博弘介绍,最初的创意源于对美术中结构和人体解剖的联想。后来,“生长动画”技术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行业里程碑,被同行大量引用。

  《2012》中洪水滔天城市塌陷、《盗梦空间》中街头爆炸的慢镜头重现,都是运用流体动力学的技术虚拟现实而成。2007年,点石的《海岸城西座》成功运用流体动力学技术,获得全球流体动力学最权威的奖项-德国RealFlow Contest金奖。欧美大公司的垄断从此被打破。

  2008年,点石的《金地·芙蓉世家》在全世界首次将中国传统的工笔画运用到动画中。在此之前水墨画已经成功进入动画,而工笔画难度更大。这样的片子风格独特,讲究“虚而实之,实而虚之”,很受客户欢迎。

  2010年,《鸿隆世纪》则实现传统实拍与三维结合的制作技术,片子共获十项大奖,成为迄今获国际奖项最多的中国广告。

  “参赛就像‘华山论剑',目的是看看自己的水平。”邓博弘说,点石从来没有为了参赛而专门创作产品,全部都是拿着项目作品直接参赛。

  如果说65个国际奖项肯定了点石的水准,而从与国内同行相差20倍的报价中也能看出点石的“江湖地位”。刚刚创立时,点石接的项目每分钟报价两三万元,现在每分钟平均报价则达到100万元。

  经验2

  没有商业模式,只有“匠人”精神

  在点石的会议室,记者看到了点石为天安数码城制作的形象片《T4·logo篇》。片中,一位舞者随音乐和鼓点翩翩起舞,水亦随之起舞。全片画面干净,给人简洁有力的印象。

  邓博弘介绍,该片的技术难度非常大。“既需要采集运动信号,又需要演员跳舞的原版画面。动作捕捉的仪器没法用,因为不允许演员身上有任何突起。”

  慢工出细活。从开始进行概念设定,到技术论证、可操作性论证、成本论证、挑选演员、制作服装、拍摄实景,再克服上述技术难题,进行后期处理,合成画面。为了完成这段时长不到3分钟的片子,点石把广告制作手段改为了电影制作手法,前后花费了94周时间。

  为了达到效果,点石的团队在创作中会用一些很笨拙的手法。《金地西沣公园人生篇》一个镜头到底,讲述了主人公从女婴到成为母亲的人生故事。片尾,记者看到了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员工和家属齐上阵,一遍遍亲自演示动作、卡走位。

  去年8月,邓博弘应邀赴美参观梦工厂,在那里他见到了这个行业里的顶尖人才-“很多人看起来平凡至极,甚至屌丝。”凭着生长动画和工笔动画这两个在行业里有建设性的原创技术,邓博弘2009年被选为年度全球动画大师。但在他的理解中,“大师”却是“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有经验的师傅、匠人”.

  “常有人问点石的商业模式,点石没有商业模式,我们满足于做一个’匠人‘,’匠人‘需要什么商业模式?”在邓博弘看来,支撑着点石的并非是商业模式,而是“匠人”精神。

  “我不但是个理想主义者,还是个完美主义者”,邓博弘说,“做出来的东西让人兴奋、快乐是基本要求,连这个基本面都不在了,做它干嘛?如果只是为了赚更多钱,我有太多可以干的。”他长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经常不妥协。

  为保证品质,从创业至今,点石每年只承接十几个项目,选择项目的比例保持在1:3到1:5之间,被拒绝的不乏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单子。

  点石时常还会为自己的“轴”付出代价-牺牲利润。“《T4·logo篇》就没有赚到钱。”邓博弘透露。而在尝试建筑生长动画时,当时从没有人试过,一切都要摸索。为了满足海量的计算需求,公司当时把市场上奔四3.0GHz至强CPU都买断了。合同签了30万元,点石花了至少60万元。

  邓博弘曾在一次采访中总结了公司的“四不做”-讲价不做、工期不够不做、创意方案不是我为主不做、看你不顺眼不做。“对于那些没有商业信誉,不懂得尊重专业、尊重人的客户,会说不。”在他看来,之所以坚持,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有客观的定位和评价,这种坚持也是保持作品水准的客观。

  一路坚持这种“任性”,点石成了业内的一个“异类”,路反而越走越顺。“渐渐发现圈子开始接受我们设定的规矩,在生存方面花的精力更少了。”在创意产品的价值还没有得到足够尊重的当下,点石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小环境。

  经验3

  不冒进的“恰恰好”哲学

  点石有个传统-为工作满10年员工发一块欧米茄手表。“到现在已经发了7块,明年又要发3块。”邓博弘说。

  点石有很多业内罕见的现象-有14人是孩子的爹妈,将近员工的三分之一,公司一般不加班,繁忙时候最多允许一周加班三天,年休假比法定假日多得多,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不采用“底薪提成”的公司。

  “他们有时间陪孩子、看爹娘才可以持续工作。”邓博弘说。在他看来,工作是为了生活,是为了幸福。“我们的产能还可以更大,但让员工赚到荣誉感和持续的快乐更重要。”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点石的发展“不是不进步,而是不冒进”。

  创立之初,点石所承接的项目大部分为地产项目,现在,客户虽然已经涉及家电、汽车等诸多其他行业,但点石在接项目时仍然十分慎重。“每进入一个领域,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牛。”

  随着点石在国际上名气越来越大,电影领域的机会也开始找上门。声名赫赫的MPC(《哈利·波特》系列、《猩球崛起》、《X战警4》的制作公司)一年找了点石两次,希望将电影的分包镜头分给点石来做,还有一些国际制作公司直接带着电影剧本来找点石,但都被点石拒绝了。

  “做电影对公司的规模、技术成熟度要求很高,不能靠单点技术的顶尖,而是拼综合技术,要求将各种技术云集起来,达到综合效果,需要的是一个高科技施工队。没有200人团队做不起来。而广告则比较简单,业务通常短小精悍。”邓博弘说,点石今后也许会尝试电影,但现在还没准备好。

  “短期的冒进型的东西是不可持续的。宫崎骏74岁才退休,21岁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映画师,这个行业应该是一个让人们长久干下去的行业。”邓博弘说。

  经过13年发展,点石的营收从最初不到100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000多万元,员工规模却一直稳定在40人以内。“在国内,比点石规模大的公司数不胜数,但我们的人均GDP是最高的。”邓博弘很有这个自信。

  前不久,邓博弘收到了一位来自好莱坞梦工厂的技术“大牛”的简历,面试安排在4月份。现在,点石已经开始将眼光瞄向了梦工厂,希望把那里的人才网罗到中国来。

  据透露,这家从罗湖成长起来、也不打算搬离罗湖的企业最近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希望和罗湖区一起打造一个国际化一流的视效创意产业平台,像珠江电影制片厂那样,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

  对话

  “大部分人对创意还不尊重不看重”

  南方日报:在视效创意领域,耳熟能详的顶尖制作公司好像大多是海外的,中国缺乏优秀创意人才吗?

  邓博弘:我们做的首先是商业的东西,要完成工业产品艺术化,再实现艺术产品工业化、产生工业价值。能够“任性”创作,没有市场支持不行。其实国内有很多不错的创作者,但他们中许多人只有单方面能力,没有办法说服客户。“自己很专业”和“让客户感觉自己很专业”是两码事。因此,有很多创作者被各种压力和现实打磨得一无是处。

  南方日报:除了个人原因,制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什么?您如何评价目前国内的创意产业发展环境?

  邓博弘:目前大部分人对创意还是不尊重、不看重,一开口就是“怎么这么贵?”我认为这与全民价值观比较单一有关。大家都拿李嘉诚当偶像,追求财富成为大家的首要目标,而且有很多人已经迈过了这个门槛,却还在乐此不疲地追求财富。在这种单一价值观的整体氛围下,客户没什么文化追求,消费者对文化品位也少有强烈需求,大家普遍功利、浮躁,只求结果。

  南方日报:在点石发展的这13年间,您感觉这样的气氛和大环境有变化吗?

  邓博弘:有变化。设计师韩家英在一篇文章里说,他发现开始有很多人不再对创意指手画脚。我很赞同这一观察。土壤和氛围的改变需要等待。我相信时代的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朝外追求变成向内追寻时,文化一定是人的需求。

  南方日报:目前国内有不少城市都在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出现了很多规模企业,但“大而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您如何看?

  邓博弘:文化创意产业不是一个可以用GDP衡量的产业。其实个体、小企业在文化创意方面往往会拥有最强悍的基因。

  文化产业不靠打造所谓规模型的“龙头企业”,而是需要创造土壤,让更多“异类”能够滋生。如果这个行业里每个人都能极致追求自己的理想,千千万万个我们这样的小企业都能拨动自己的那根弦,发出自己的独特声音、频率,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华美的乐章,就是产业。

  南方日报:在“培育土壤”方面,在政府作为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邓博弘:政府能少管就少管、能退出就退出。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扶持创意文化产业,国家没少在创意文化产业上砸钱,可产业还是发展缓慢。如果我们的政府想引导,我认为应该从机制上、土壤上倾注资源。

  支持不是简单地砸一笔钱、提供办公场所,如果真的要给资金支持,能不能把钱用在知识产权保护这种实在的问题上?比如企业打产权官司,政府帮我们出律师费、诉讼费。目前这个行业抄袭非常严重,我们的作品在优酷上一搜一大把,都是直接蒙上我们的Logo,打上自己的Logo.

  观察眼

  宽容的深圳让“小而美”发光

  CICLOPE是全球唯一一个完全致力于广告“创意效果”的赛事,一年一度的CICLOPE已经成为世界顶尖创意交流的盛会。每年,赛事会根据各参赛者的获奖情况评选出“最佳公司”.

  在这个国际赛事的评价体系中,并没有以营收、产值等指标作为标准。一家来自深圳罗湖、只有40个员工的企业点石成为亚洲唯一一个“2014 CICLOPE最佳数字公司”.2014年,全球仅有8家公司获此殊荣,声名赫赫的MPC(《哈利·波特》系列、《猩球崛起》、《X战警4》的制作公司)仅仅入围。

  点石并非个例。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深圳的创意文化产业领跑全国,在影视、动漫、视觉艺术、工艺与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等方面尤为引人注目。创意设计不仅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新亮点,也产生了一批代表顶尖水平的企业,规模虽小,但名声斐然海内外。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航天飞船的航天员佩戴由飞亚达设计的航天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凝聚深圳设计师的心血,中信国华为其设计了全套的空间指示系统;深圳建筑设计多元化和新锐性吸引了国际建筑界的目光,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专程到深圳研究城市建筑的进化,出版备受国际建筑界关注的《大跃进》;“工业设计奥斯卡”-德国“红点奖”频频由深圳企业摘得……

  在邓博弘看来,深圳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深圳的城市性格分不开。“深圳是移民城市,在这里可以接触四面八方的人,多元思想和文化汇聚碰撞,这对创作人来说非常重要。”

  此外,深圳创意文化企业还拥有发展的独特优势-市场经济发达。企业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而来,并在残酷的优胜劣汰中成为强者。“在其他城市,如果我们想不’装孙子‘、单纯靠专业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邓博弘认为,深圳商业环境更为宽容,给了大量小企业发展机会-“在这里,人们只问你,能干吗?干得好吗?多少钱?”

  除了天然的基因,这座城市也一直试图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早在2005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培育。2011年10月,深圳市政府将文化创意产业正式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等政策相继出台。

  正如邓博弘所说,文化产业不能单纯以GDP衡量,文化企业也不能单纯以规模评价,产业的特性决定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小而美”.宽容“异类”、滋生“奇葩”、体现创意文化的价值,充分尊重创意文化,深圳已具备天然的优势基因,也需在今后更有作为。

  邓博弘对此充满信心-“深圳今后一定会出来很多生猛的人。”

来源:南方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土的创意公司“点石”何以“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