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juan 发表于 2016-5-22 12:38:33

分享至手机陈锐:夯实国家质量基础 促进“中国智造”

新华网北京5月21日电 今日,第十届科技创新与城市管理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多位该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围绕“非对称赶超战略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主题发表精彩观点,以下是本次论坛的精彩摘要。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锐: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愿景

    全球贸易增长的乏力深刻影响全球格局。经济转型换挡时期,围绕短周期和长周期的发展,随着需求放缓,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明晰,需要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刻的认知。政府应该和市场良性互动,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化并举。我们知道一个车最好是四驱,通过更稳定、更具有系统性的考量调控机制,推动我们在弯道加速,推动我们能够后发先至。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和空间,扩展发展空间、经济空间、建设空间等,是我们要更多关注的方面。围绕这个方向怎么培育新的创新主体和平台,明确创新研发重点,夯实战略行动,优化环境和政策,也成为全球的共识。

    同时,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理念逐渐被大家接纳,以DIY方式推动用户创新,基于创新工具大众创新,还有新型PPT协同创新,数据开放营造新的创新心态,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要点。怎么实现科技和教育融合,技术和产业更好的良性协同,越来越成为科技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出“中国制造2025”,给出十大重点领域和相应配套产业和政策保障等等。



    从经济规模化迈向发展质量强国

    联合国贸发组织于2005年提出国家质量基础的概念,指出一个国家如何建立和执行相关的标准、计量、认证和检验监测需要的框架体系。这需要加强国家质量基础全球联合行动,在此过程中,智能、网络和绿色成为全球价值链重塑重要的基础支撑,通过重塑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附加值,降低交易成本,发挥应有的技术规则和协调作用的角色,新一轮行业变革、产业变革争夺行业主导权新的动机。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给出相应的具体的制度安排,共同的特性是,加强长效机制和制度安排来推动这样一个体制的创新和长期治理模式的优化。我们怎么样实现发展质量强国?围绕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做顶层设计,比如说围绕国家质量基础加强多部门调控宏观关系,优化行政体制。产业质量基础方面,通过多领域协同技术创新实现市场机制的优化,企业质量基础方面,通过多要素供给平台改造,营造行业创新,多环节联动监管环境,加强管理手段,区域、产业、企业、产品结合起来。

    我们要应对国际分工所带来的一些新的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相应的制造业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四化同步,释放制度红利,真正把制造业由大到强。一是推行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组建智能制造的转换。二是提高设计能力,通过设计加强制造业龙头效应,以这个为例推动高附加值产业领军作用,包括相应工具软件、技术平台以及相应整体激励政策。三是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更多考虑产品后半生,未来服务为导向,微笑曲线后半段实现增值空间,加强工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制造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更要探寻新的合作机制,推动多方资源整合,包括创新合作政策的形成,形成相应发展战略高地。通过顶层设计来借助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创新要素的高地。围绕创新产业链,更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寻找差异化定位,把人才、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要素流动起来,克服相应壁垒和障碍,全方面突破改革。如何实现从发展模式路径选择到相应治理环境和国际之间借鉴顶层的设计。围绕着这个协同机制,从国家区域、机构、企业和社会层面给出共同需要考量的一些机制安排。同时在整个结构创新中,要实现从商业模式创新、产业链创新到技术标准创新这样一个闭合循环,真正占领技术制高点,提高发展含金量,完善产业互动。加强政产学研互动,通过创新协作平台打通三产之间的门槛。更好配置相应资源,优化相应制度。

    智能制造愿景——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绿色制造、敏捷制造的模式,智能制造是相当于德国制造4.0;先进制造,核心知识产权高端技术研发和先进工艺集成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制造,打造生态产业升级版;敏捷制造,强强联手线上线下互动。从这几个方面实现中国制造的未来版图。围绕中国制造,通过4i模式推进互联网金融、多元化订单、个性化生产,实现虚拟经济和实现经济融合、互动和发展。最终实现集聚高端要素,辐射高端效益,引领高端价值基本诉求,通过市场规则营造,聚焦主流产业和技术领先优势,实现产业功能共生共荣。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6-05/21/c_135377374.ht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至手机陈锐:夯实国家质量基础 促进“中国智造”